主菜单

北京印刷学院严晨教授到我校开展讲座《数字艺术创作“五要素”法的构建与路径探索》

来源:影视动画学院 责编: 文玉、郭松 发布时间:2025-11-20 浏览量:173

严 晨

教育部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数字艺术与创意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作品曾4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2篇,被CSSCI检索49篇。

 

11月18日下午,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严晨莅临我校西校区伦理楼107教室,为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数字艺术创作“五要素”法的构建与路径探索》的精彩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严晨教授以前瞻性视角,立足行业发展前沿,通过设问“你们未来应该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引发在场学子深度思考。他明确指出,影视专业学子的角色定位不应局限于“影像记录者”或“单纯艺术创作者”,而需承担通过影视动画传递人类精神力量与核心信息的时代使命,为在场师生厘清职业发展的方向。

 

讲座过程中,严晨教授以人工智能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为例,阐述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作品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讲故事的能力”。严晨教授明确提出数字作品不会自己演绎,需要设计者通过设计对其进行精准解读。优秀的数字作品必须具备鲜明的主题、精彩的叙事、适宜的形式和准确的解读,而影视动画技术正是通过艺术表现手法讲好故事的最佳载体。

谈及数字艺术创作的路径探索,严晨教授向现场师生系统分析了“五要素法”。其中,“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即数字作品要传达的价值观念。严教授以《国家宝藏》展演季为例,强调创作者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创作主题思想,否则只能从事零碎的简单工作;“逻辑”是作品的叙事方式,可以根据主题需要选择总分、并列、递进、倒叙、插叙、放射、螺旋等不同方式;“结构”是作品的内容框架,通过组织信息、建立联系来达成主题;“节奏”是作品的呼吸脉搏,通过与逻辑配合,增强叙事的情感,突出高潮和亮点;“表达”是作品的设计语言,要以丰富的设计语言塑造数字作品的灵魂。此外,严晨教授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活化”焦裕禄形象的实践案例,进一步阐释为作品“注入灵魂”的重要性。

讲座尾声,严晨教授以“破得了茧,要能吃苦”为寄语,勉励学子坚守艺术创作初心和梦想。他表示,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怀揣打造传世作品的理想,希望同学们能沉心创作,最终产出兼具时代价值与艺术影响力的传世之作。

严晨教授的专业见解与深厚学术素养,赢得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引发广泛共鸣。整场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为我校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助力师生把握数字艺术创作的前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