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名师・共创未来——周岚教授与青年教师座谈会
来源:建环学院综合办
责编: 庞定坤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量:171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我院于2025年11月8日10:30在艺德楼802会议室开展了“聚力名师・共创未来——周岚教授与青年教师座谈会”。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庞定坤、院长张春东、副书记曲玥、副院长蔡世伟、张乐平,及青年教师代表参会。本次会议由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张春东主持。
会议伊始,张春东院长向与会青年教师隆重介绍了主讲嘉宾周岚教授,并对周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与热烈欢迎。
本次周岚教授分享的主题是“赋成果予艺术 融实验于教学——中央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介绍”。她从中央美院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切入,结合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规划,系统介绍了中央美院的办学特色与发展路径;同时以中央美院实验室的分布格局、资源配备为实例,穿插个人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心得,直观展现了实验教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为我院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了清晰参考。
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学科带来的冲击,周岚教授提出她的观点:“面对技术变革,回避与盲从皆不可取,唯有正视并主动接纳,才能找到融合发展的方向。”她进一步围绕AI技术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如何赋能艺术创作实践等具体问题展开分析,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学习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将AI工具转化为提升教学与创作质量的有效助力。
分享结束后,互动提问环节气氛热烈。一位青年教师结合自身艺术创作困惑提问:“非常喜欢周教授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摄影系列作品《世界小极了》,当下很多人会用AI进行创作、修图,想请教您如何看待这种做法?”针对这一问题,周岚教授首先分享了《世界小极了》的创作背景—— 该系列作品是记录她母亲从病危后在医院抢救到病情稳定出院后老两口日常生活的系列摄影作品。随后她谈到对AI 创作的看法:“AI是高效的创作辅助工具,能快速实现创意可视化,但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独特的情感表达’与‘个人的思想沉淀’。我们可以用AI优化创作流程,但不能让AI替代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感知,唯有保持对现实的敏感度,才能创作出有灵魂、有温度的作品。”这番分享既有对自身创作的解读,也为青年教师平衡AI技术与艺术创作提供了清晰思路,赢得在场教师的共鸣与认可。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我院青年教师搭建了与名校名师面对面交流的优质平台,更带来了前沿的教学理念、创作思路与实践经验。通过交流,青年教师对实验教学创新、AI技术与艺术学科融合、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将为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深化与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把座谈中的所学所思转化为教学与创作的实践行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推动学院发展贡献力量。(魏鹂萱、陈昊/摄)
注:周岚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首届国家艺术基金摄影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负责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组成员,北京市教委人才共建项目负责人,韩国KOSES最佳艺术作品大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