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原创抗战情景音频剧:《我是一个兵》

责编: 余佳然 作者: 曾家豪 发布时间:2025-11-05 浏览量:19

 在红色文化传承与校园艺术创作的交融碰撞中,校园原创抗战情景音频剧《我是一个兵》悄然而生。作品由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教授指导,以专业视野为创作锚定方向,用深厚积淀为作品注入思想深度与艺术质感。创作之路,是对历史敬畏与艺术追求的双重践行。主创团队以“还原历史温度、传递精神力量”为核心,在创作全程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与雕琢。最终,这部以声音为载体、以抗战精神为内核的精品音频剧,让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通过耳畔的旋律与讲述,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题目:《我是一个兵》
原创文稿:王 玥
原型人物:健在离休抗战老兵
导演:王 玥
人物演播者:
儿童团长: 高云鹏(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404班)
王教授:冯 麒(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403班)
女大学生:梁淑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405班)

 

后期制作合成:冯宇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院研究生)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全剧)

创作感言
王玥(导演)
这部作品的蓝本,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在我看来,创作的核心挑战远不止于呈现故事 ,如何用有声语言搭配多元元素,让历史事件与人物真正“活”起来,进而实现传承的价值?这绝非易事,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更让身为大学教师的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样的年份创作这部音频剧,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学生、对当下的一份责任和义务。
历史是要书写且真实,历史是要牢记且讲述,历史是要勿忘且传承,历史与今天是那么遥远且又那么近。当我们走进那些人物故事、触摸那些事件细节,就会发现,历史与当下其实紧密相连。而表现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是否真正用心。
对于此次创作,我不仅仅是怀着敬仰、崇拜、传承之心去写去编、去导、去编配,更怀着爱戴、珍惜、感恩之心去展现去打磨去实施。我就用此心此意在此音频中多角度多元素去表达、呈现、传播抗战精神。

在带领学生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查询历史、翻阅历史,用心辅导他们,让大家不过多地炫技巧,而是让他们也让更多人都知晓这段历史且铭记。让他们的心灵与思想、灵魂与境界在演绎中齐声道出:勿忘历史!珍惜当下!

高云鹏(儿童团长扮演者)
通过《我是一个兵》这部原创的音频故事,把我们所有人都拉回了那个残酷、受屈、抗战、硝烟四起的年代,通过在剧中饰演“儿童团长”一角,让我体会到了原来十多岁贫苦、瘦弱孩子的身体里竟有那么强大的精神支撑。把爱国爱家,驱除强盗、侵略者坚强不屈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通过一个几分钟音频让我们回忆那段不凡的年代,回忆那些为现在这和平年代付出努力甚至生命的人!
勿忘历史!珍惜当下!
梁淑贤(女大学生扮演者)
在《我是一个兵》的演绎里,我饰演的当代大学生像一道“连接的纽带”——一边通过与教授的交流, 牵出那位在岁月洗礼中的“儿童团长”;一边以跨时空对话为线,把“儿童团长”的故事铺展在观众眼前。
前段时间排演,我们大部分以线上形式推进。隔着屏幕的排练,少了面对面的辅导与默契,但彼此又多一份真心和用心。从台词节奏到情感落点,每一次的发音,每一处语气的偏差,每一人物的塑造,王玥教授都会逐句帮我们校准。无论是谁的部分我们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从最初的生涩到最终的完整呈现,我们在屏幕的两端磨合成了一股劲儿——原来只要心往一处靠,空间上的距离不算什么,同样也能用声音塑造出真诚、感人、受益、受教的结果来。
冯麒(教授扮演者)
这次《我是一个兵》有声剧的创作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能够参与这部作品的录制工作,对我来说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剧中饰演了“教授”这一角色我深感荣幸,创作过程中,在王玥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摆脱了以往单纯“念稿”的局限,真正掌握了有声语言表达的节奏与情感,找到了 “说”的真实感,同时,也让我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内三”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角色的演绎,我进一步了解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也被他们精神深深触动了内心。

 

最后,我衷心祝愿所有抗战前辈与老英雄们身体健康、安享晚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历史、接续奋斗的使命,我们要接过先辈的精神旗帜!勿忘历史,珍惜当下。

师生共创项目《我是一个兵》的教师指导和制作过程